官方服务热线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汽车百科 > 热门资讯 > 正文

神15成功外媒感叹天宫造价不到ISS十分之一却嘲笑中国没合作者

来自:中汇名车 日期:2022-12-11 19:00:01 手机链接
神15成功外媒感叹天宫造价不到ISS十分之一却嘲笑中国没合作者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14秒,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30日5时42分,神舟十五号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3名航天员随后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与驻留空间站的航天员胜利会师,历史性画面将载入史册,他们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

外媒报道:唯独纽约时报阴阳怪气

随着神舟15的成功发射,天宫空间站建设也将迎来收官,拥有三室三厅的中国天宫将创下满员运行的记录,之后天宫将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性时刻,外媒也纷纷报道了中国天宫的进展,在恭喜与祝贺的声音中,总是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图源:微博作者AD-Astra

外媒报道:大部分还是非常客观的

笔者第一个看到的是BBC的报道,一直都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BBC这次比较罕见没有提太多幺蛾子事情,报道还是集中在了神舟15发射与天宫空间站上:

首先BBC表示这是天宫空间站11项任务中的最后一项,完成后天宫将宣告正式建成,未来十年内天宫将持续在零重力下运行。

然后BBC提到了中国的太空计划,已经将机器人送到了月球和火星上,并且也是第三个将人类送上近地轨道的国家,并引用了国际宇航联合会执行主任克里斯蒂安·费希廷格博士的话称: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不断增长的太空能力。

另外BBC还特别指出了这次任务是57岁的费俊龙领队,并且已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申请人开放了未来任务的宇航员选拔程序。

BBC罕见的正面报道是不多见的,虽然笔墨不多,但几个重点都提到了,从外媒看中国的报道,这篇还是可以一阅的。

除了BBC外是法广的报道,整篇就是干巴巴的叙述,没有回顾也没有展望,不过提到了中国空间站未来可能的最终形态为180吨,虽然报道非常官方,但至少没讽刺打击,也没有左右顾而言他,有事说事,也算是正面报道。

我国台湾省的报道:留言还有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台湾省的《中时新闻网》的报道,尽管是在发射前发出的报道,但态度是非常积极的,比如特别指出这次发射是载人飞船发射以来环境温度最低的一次,发射场夜间最低温度可达-20℃。

四氧化二氮在-11℃下就有凝固的风险,因此《中时新闻网》介绍了发射场对火箭进行保温的工作,台媒经常夹带私货,这次倒是没有夹杂其他声音,而且在文末留言大都是祝福。

纽约时报继续阴阳怪气

纽约时报在中国航天重大活动时一定会发报道,这个一点都不像其他外媒,中国航天发射活动多了之后有时候有些媒体就不报道了,但纽时基本是一个不落,只是每次报道不是夹带私货就是阴阳怪气,这次报道就提到了几个让大家不太舒服的话题。

首先第一个就是指责中国的疫情政策,抱怨纽时的两名记者以及日本共同社的一名摄影师在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时经过一周的隔离,还要PCR监测,并且要自费旅费、住宿费以及检疫费,笔者想说一句,难道还要中国政府给你们报销?

除了疫情政策外,纽时报道的着墨重点则是中国太空计划军事化,指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军事化保密之地,对基地内不明任务的车辆乱扣帽子称是军队的保密伪装车辆,与中国的核武库中东风导弹有关,这脑子简直了,为什么要请这帮二愣子来报道?

而且这两位记者还对基地内刷着的保密宣传标语说三道四,说得好像NASA在佛罗里达的卡拉维纳尔角发射中心就没有需要保密的一样。只要他们看到有人事务都会往另一个极端联想,笔者建议下次请他们去报道其他国家发射吧,这种记者放进来报道简直就是给大家添堵。

即使如此,这俩记者还是看到了一些令他们相当震撼的事实:中国充足的预算和长期规划让太空计划上比美国更具优势,而美国国会在太空支出方面存在巨大的分歧。中国近些年来的建设已经让美国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报道还特别提到了一点,中国载人航天局的周建平先生表示,中国在航天计划上的投资效率很高,其空间站的成本不超过80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宇航局只是今年就在国际空间站上花了超过30亿美元,并且在整个空间站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花费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

估少了:空间站花费或已超过2000亿美元

国际空间站规模不小,长度超过73米,宽度达到了108米,总加压空间达到了915.6立方米,总重量约为420吨,大约是中国天宫空间站的4倍以上。国际空间站花费也是相当高昂的,从建设开始到2011年基本建成,基本的花费大约如下:

各成员国累积投入了1551亿美元,其中美国1311亿美元(直接投入724亿美元,航天飞机费用587亿美元),俄罗斯120亿美元,欧空局50亿美元,日本50亿美元,加拿大20亿美元,另外还有一块是维护费用,从开建到至今,NASA在国际空间站的费用为每年35亿美元,这些费用包括:

1、常驻宇航员往返天地间的费用2、空间站每年轨道维持的费用3、空间站补给飞船的物资与发射费用4、空间站维护设计改造维修费用5、实验项目消耗的费用

光是轨道维持国际空间站每年都要使用将近7.5吨燃料(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这个成本按每千克运输成本5000美元计也要3.75亿美元,而中国用了霍尔电推,每年燃料只需百千克级,尽管轨道临时变化还是要化学燃料,但消耗仍然比国际空间站要低得多。

所以这样算一算,国际空间站的耗资还是非常可观的,加上维护费用,目测已经达到了2000亿美元级别,这个成本还真是相当高。

对于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成本,笔者不掌握资料,就引用周建平的数据,80亿美元,另外还有运行维护费用,此前2021年在《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刊发了一篇《空间站长期运行在轨活动与运输访问一体化规划》的论文中评估了维护费用。

建模评估了从2023年1月1日起到2025年12月31日,这三年时间里的航天员上下、货物补给、燃料补给等所有囊括累计需要上行5000件物资,飞船安排需要7艘载人飞船、10艘货运飞船,载人飞船每次发射成本8.5亿,货运飞船每次发射成本3.5亿,合计94.5亿,约为13.23亿美元。

这是3年的价钱哦,按每年算的话需要4.41亿美元左右,与国际空间站的35亿美元相比,大约是12.5%,虽然天宫规模只有国际空间站的1/4,但实验柜数量也是国际空间站的一半以上,而且太阳能电池的功率甚至还要略高,这表示,天宫无论是造价还是运行要远低于国际空间站,基本在10%级别,而效率却可以达到50%以上,显然这个效费比是相当高的。

图源:微博作者AD-Astra

找回面子:阿尔忒弥斯计划全球合作,中国天宫无人合作

纽约时报贴出了这个费用对比,似乎感觉相当没面子,很快又找了个资料对冲一下,报道称欧洲国家正在与美国展开阿尔忒弥斯计划,但却没有与中国展开天宫空间站合作计划,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行动部在一份书面答复中表示,德国与中国在空间站方面没有双边项目。

笔者必须要提醒下,报道将中国天宫空间站计划和阿尔忒弥斯计划相提并论,是不是有点搞错方向了?天宫是近地轨道上的一个空间站,而阿尔忒弥斯计划则是美国重返月球的重头戏,这俩真的存在可比性?

天宫空间站:中国没有参与者?

纽约时报指责中国天宫没有合作者,其实还不如指责天宫不如国际空间站大家一起合作!原因很简单,天宫空间站是一个中国航天局独立建设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阿波罗和航天飞机时代,NASA有的是大把的预算,而现在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却是捉襟见肘,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所以抓一大帮小弟帮忙买单,虽然笔者是以揶揄的口气来形容这个事情,但必须要提醒大家,国际合作确实可以降低风险,并且可以形成利益共同体。

但并不表示我们就必须要合作,因为多国合作就存在风险,比如美国和欧空局合作的火星采样返回计划,欧洲就因为俄乌冲突导致欧空局的任务可能无法顺利完成,现在还因为计划风险太大拆分导致规划时间落后中国三年带回火星岩石样品,要是这个计划成真,那NASA的面子和里子都将彻底丢光,就算NASA带回的火星样品比中国种类多也没用。

天宫空间站:真没有参与者?

其实纽约时报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天宫空间站的合作早就在2019年就定下了,2019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在维也纳联合宣布,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从42项申请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

这些项目来自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法国、西班牙、荷兰、印度、俄罗斯、比利时、肯尼亚、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国、墨西哥、秘鲁等17个国家的23个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和私营实体等。项目涉及的领域包括空间天文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新技术、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

新华社11月28日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些科学实验项目将于2023年陆续进入天功能空间站展开实验。

其中第五个项目是太空肿瘤实验:空间飞行条件下的个体内健康和肿瘤组织的3D类器官培养物的早期突变特征研究,负责这个项目的是挪威科技大学的医学博士Tricia L Laros博士,预计将于2025~2026登上天宫空间站展开为期31天的在轨研究。

这些合作结束后将会有二期甚至三期,并且《环球时报》也在2021年12月3日发布报道,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12月2日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出席首届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致辞时表示欢迎外国宇航员登上天宫空间站。2022年4月18日,中国外交部再次重申中国空间站欢迎国外航天员来访。

目前天宫空间站已经建设完毕,在轨实验逐步展开,未来的重头戏将是国际合作,纽时以德国为例这眼界也太窄了,难道全球就只有德国?全球有193个国家和31个地区,有潜在合作意愿的那是一大把,所以,纽时还是操心了啊!

注:中汇名车( www.ogshifu.cn )提醒:[ 神15成功外媒感叹天宫造价不到ISS十分之一却嘲笑中国没合作者 ] 文章仅为流传信息,交流学习之目的,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汇名车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ogshifu.cn/show.php?cid=67&id=11781

热门资讯 尽在中汇

每日推荐 精选车型

相关文章

预约看车送好礼!

或致电我们,让我们为您服务 上班时间 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