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热线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汽车百科 > 热门资讯 > 正文

传奇人生-书法家启功光辉的一生(启功书法传承人)

来自:中汇名车 日期:2022-12-14 05:55:01 手机链接
传奇人生-书法家启功光辉的一生(启功书法传承人)

启功先生

启功:感谢各位朋友对我的关心。老前辈,学问、书法如何如何,我不敢当。我一直认为,我够不上一个书法家,我的职业是教书,写字、画画都是业余爱好。

现存最早的启功先生照片(约10岁左右)中间

怎么走上这条道路的?首先是我祖父能画些写意花卉。我小时候喜欢画画,受了祖父的熏陶。因为常看到他老人家拿着笔,花鸟虫鱼,草草几笔而成,那时我想当个画家挺有意思的;后来就拜贾义民先生为师。

贾先生博通画史,对于书画鉴赏也极有素养。常带我到故宫博物院看陈列的古书画;后来又介绍我认识吴镜汀先生,跟吴先生学。学了一段,挺有长进。慢慢就有人求画来了。有一次,一位长亲命我画一幅画,说要装裱后挂起来,我感到很光荣。但长亲又说:画完后你不要落款,请你的老师题写。那意思是说,我的字太差,这对我刺激很大。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启功先生和恩师陈垣(右)

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写好字,给自己争口气。这样一辈子就跟书法结下的不解之缘。后来承恩师陈垣先生的提携,在辅仁大学教国文,研究诗词、韵律、文法。抗战胜利后当过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鉴定古文书和文物,也在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兼过教授。

国家文物局七人鉴定组,自左至右:

谢辰生、刘九庵、杨仁恺、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傅熹年

解放后又参加过《红楼梦》程乙本注释,《清史稿》标点,这些都是对我一生很有意义的经历。因为学海无涯,每一个工作都促使我去学习、研究,这样我也就在文史、文物、书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不敢说有多少成就,一辈子都在学倒是真的、学问方面是这样,书法方面也是这样。

1973年,标点廿四史清史稿人员合影

启功:关于这个问题,我写过一首诗,收在了前几年出的《论书绝句》里,第四首、诗是这样写的:

先摹赵董后欧阳,

晚爱诚悬竞体芳。

偶作擘窠钉壁看,

旁人多说似成王。

诗后边我作了说明:

我六岁入家塾,最早学的是先祖自临的欧阳询《九成官醴泉铭》,蒙着帖照着写。后来十一岁见到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略识其笔趣,但那时对笔法理解还很肤浅,谈不上学书。二十多岁时得到赵孟俯书《胆巴碑》,特别喜欢,学了一段时间,人说我的字像英煦斋。当时我学画,画画得还可以,题款字难看。于是学董其昌,得写字行气,但骨力不行。

启功先生书法

后来得到罗振玉藏《宋拓九成宫碑》精印本,不知是宋人重刻的,见它清润肥厚,认为不啻墨迹,于是逐字以蜡纸勾拓而影摹之,这是我学书的打筑基功夫。以后杂临碑帖以及历代名家墨迹,其中又以临习智永《千字文》墨迹时间最久,下功夫最深,学得也最苦。要说学习的经验,我觉得要做到写字要做到骨肉不偏,很难。

为了增强字的骨力,又临《玄秘塔碑》若干通。这样经过几年努力,偶尔给人用楷字写对联,人见了就说我的书法是学乾隆时的成亲王的,实际上成亲王的帖我一次也没有临过。

要照相了,启功先生一本正经地学起肯德基爷爷,像不像

启功:这五种啊,后两种我都不配。品高我不配,我不配谈品高,我也不配谈学术有什么收获。那前三种我是这么想:多看、多写是真的。张芑堂说第一要天份。这个天份就很难说了?有人很笨,写久了也能成他一个规格、体势。多看是重要的,多写也是重要的。无论如何,眼睛老看,手老写,看得丰富极了,他也就可以随便批评谁对谁不对了。

启功先生和黄苗子郁风夫妇

当然那个对不对的内容,他说的就未必对了。你想想,各人一个手法,各人一个习惯,他说不合他那个习惯,就不对,那恐怕也不合适。

所以我觉得还是得多看多写。多写多看这才重要;但是只多看多写还是不行,我觉得还得多临。拿那个古代某一家的方法,他那个结构、位置很重要、我是这么想的。这是我个人一个不成熟的感觉。所以我曾想,写字有三个次序。

启功先生楹联书法

把一个字拿来,鉴赏一个字,比如是天或者是三,简单的笔画。眼睛看着,手底下笔写着,写完了并不好看。

第二就摹着写。薄纸铺在帖上头,现在更方便了,有塑料薄膜,蒙在帖上,不致泅到帖上,按着笔画写。

20世纪80年代初,启功先生在杭州抱着竹子拍照留念,先生自称抱竹图

第三,就对着字帖再写。经过这三个,就截然不同了。我是笨办法。我觉得临也很重要,光看恐怕不解决问题。另外,我觉得梁山舟、张芑堂、杨惺吾三家论学书入门,有一个不足的地方,都是偏向神,这是不全面的。如果一个学书的人对字的形尚不熟练,怎么能看其神?所以我以为,学书入门似宜先熟记其形。

记形的方法,应该先记其形状、长短。如某字某笔长、某笔短,什么角度,什么方向,等等,实际上书法问题,在基础阶段,都是很细碎具体的东西,你会了就有模样,不会就没模样。所以初学的儿童,应该先写照格,蒙着写;后写背格。熟悉了,再看帖写字。

启功先生给朋友的信,件件是书法

如果初学的识字不多,即要求其看其神,问其神要行要坐,还是要飞,恐怕未必能说得出来。拙见以为,入门者(只论初学,不论年龄),先看帖上一个字,即仿写一个字;二用透明纸罩在帖上描写一次;三再对帖临写一次。如此写上一段时间,而逐渐记住某字某笔长、某笔弯曲,字的形状逐渐熟悉记住,这样入门,从形到神(全貌)就逐渐可以了然。

启功:入帖、出帖前人确实谈得很多,但有些说法过于绝对化。我觉得临帖如同写静物、画石膏像、画模特儿,没有什么秘密。眼手相应,日久熟练,并无神秘可言。一个文盲,签字时他只能画十字。三个文盲同时各画一个十字,一定是既有相同,也都互相不一样:他们三人都能写出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十,是因为有一个标准的十在大家心中,大家都照着心中的这个标准写,这就是入帖,但每个人总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互相不一样,有个性风格,所以出帖也是自然的。

启功先生书法

我过去曾讲过,临帖要完全达到和古人一样是很难的,不出也得出。学一点古人的,在达不到的地方,自己想办法变通解决,用自己的方法来处理,慢慢地个人的特点也就有了。很多书家的风格实际上就是这样形成的。

启功:师笔、师刀不是什么神话。从前没有摄影、影印,碑上、帖上的字都是刻出来、拓出来的。一个笔画,至少要上下左右四下而刻成,让人看了觉得是方块,实际上在写者只是一抹而成。近人便说古人用方笔,不用圆笔。又说古人用笔按八卦方向,有始艮终乾之说。

赵朴初先生与启功先生在一起

这是用锥形毛笔画出方形笔画,这样写字,每笔描成方形,不应是运笔写字的常道:一块碑上几千个字,如果每笔都这样画。那多么久远才能写完呢?我们看古碑笔道刻成方块形状的字,要看笔道之间的关系、方向、斜正、距离,把它们背后的笔法看出来,它们多属一挥而成的一笔,而不是一个方块。这就是我的师笔不师刀的意思。

我以为书法是毛笔书写的艺术,刀刻是不得已的变通手法。所以说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正确的笔法,应该在笔写的书迹中找;看刀刻的碑刻,要透过刀法看笔法。而不要见了矫揉造作、毫不自然的刀刻效果,以为这就是古人笔法。

启功先生写给国家教委的信

启功: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用笔与结字,哪个重要?我认为结字重于用笔。理由很简单,用笔管的是笔画的形状问题,结字管的是整体的效果问题。

一个字笔画不够标准优美,但摆好了,这个形象还能凑合过得去;如果笔画局部都很优美,但摆得东倒西歪,那能不能成字都将成为问题,还谈得上什么美?王羲之的书法是历史公认好的,但如果我们把帖里的字剪一个出来,把笔画分别铰开,随便一摆,那还能是王羲之吗?

启功先生与孙辈亲情融融

所以用笔和结字问题,虽说两者不可偏废,对书法学习来说,我认为还是应该以结字为先。尤其是初学者、以我个人的体会,结字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好了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启功:其实也是前辈的教训。三问是问人、问己还有问墙。

启功先生在少年宫

所渭问人就是在初学的时候,要经常找机会向身边的前辈或书家请教,问一问他们的心得,吸收他们的经验。尤其是那些有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的老前辈,他们的话语重心长,要认真地领会、严格地执行,不要马虎、随意,自作主张。

随着时间的推移,问的人多了,见的广了。过个三五年,自己的认识也提高了。这时就要多动脑筋,问一下自己该怎么写,自己感觉怎样好就怎样写,即所渭的问己。

启功先生五十年代与家人的合影

从左至右:启功、启功的夫人、启功的母亲、启功的姑

再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当把字放在墙上看看,看看能不能撑得住墙,有句老话,叫字怕悬,在下面写的时候看着挺好,放在墙上看就不大好啦,这时候你就要想法纠正这种差别。

此后,你还要经常请别人看看墙上的字如何,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大家说好的地方可考虑保留,大家说不好的地方就应该考虑修改。这样反复地修改练习,就会和书法应有的规律相吻合,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字的规律写,慢慢走向成熟,成为有造诣的书家。这就是问墙。

启功先生在授课

启功:德和学每个人都要讲究,但这是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与艺术方法不是一回事。宋代的蔡京、秦桧是坏人,他们的字写得很好,后来的朱元璋、袁世凯,写得也不坏。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大家也向他们歌功颂德。假如拿出他们写的残纸片,大家不知是谁写的,那又怎么评论写这字的人是好是坏呢?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时,启功先生与师生合影

写字的人,多半是知识分子。既是知识分子,就要知道仁义道德。所以书家讲道德,理所应当,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但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不能丢,总不能把礼义廉耻都扔一边。这不仅仅是对书法家的要求,对整个社会都应如此。

启功先生在教孩子写字

写字与德、学是两个问题,这好比我们世俗的人见一个僧人,先问他是否吃肉喝酒;如吃肉喝酒就认为他不算好和尚。其实释迦牟尼出家后,每天挨家乞食,也没听说佛只吃素食,佛不专吃素食,难道就是假佛吗?

注:中汇名车( www.ogshifu.cn )提醒:[ 传奇人生-书法家启功光辉的一生(启功书法传承人) ] 文章仅为流传信息,交流学习之目的,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汇名车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ogshifu.cn/show.php?cid=67&id=12217

热门资讯 尽在中汇

每日推荐 精选车型

相关文章

预约看车送好礼!

或致电我们,让我们为您服务 上班时间 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