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答

315来了 深耕后市场20年老司机教你拒绝假配件(汽车配件打假)

315来了 深耕后市场20年老司机教你拒绝假配件(汽车配件打假)

以下是在汽配行业深耕近20年的资深人士徐华有,针对假配件发表的行业观点,在315即将到来时,为大家普及下假配件的由来,以及行业如何拒绝假配件提供了宝贵思考。

历史学家张宏杰的一篇文章,关于一位英国人是如何打造了晚清中国最廉洁的衙门——海关总署。受其启发,仿效古人还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们从他所采用的措施归纳为三点:

1.高薪激励机制,让海关关员们不想贪”;

2.先进的会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让海关关员们不能贪”;

3.严明惩戒制度,让关员们不敢贪”。

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以下结合以上三点开始阐述:

1、让我们汽配同行活的下来,活的更好。

人之初,性本善。在汽车行业发展之初,还没有假配件之说,后面因为多方原因只有靠假配件才能生存。

1)修理厂,很多时候是被动售假。事故车保险公司定损价格,全部用原厂件,根本做不下来。对于非功能性外观件,只好用品牌件代替。对于关键部位他们没有100%把握,是断然不敢的。

但是到了消费者层面,当修理厂推荐品牌给他的时候,他自己本身不相信副厂品牌产品,不会选择。修理厂只好给他高仿的,只要假冒不伪劣就行。

根源在于修理厂和车主的信任问题/服务价值低只能靠配件价差补偿。对于品牌推广,不如在休息室滚动播放汽配知识、企业介绍和维护常识(可以根据进厂车型,大数据抓取,精准播放车主车况相关信息)。

2)对于汽配同行,经营知名品牌配件,利润实在太薄,无法支撑公司开销。所以骨头吃不饱,一般会另外找肉。哪些是肉呢?有经营自己定牌产品的、有削尖脑袋去找关系批一些特价产品的、有从技术层面突破低配改高配的、有自己采购散件组装的。为了生存。

对于环境而言,汽车产业成也是主机厂,败也是主机厂。传统的汽车品牌管理制度,国家给予垄断的行政手段,让他们独享汽车后市场红利。这种制度,在汽车产业发展初期起到了维稳和积极发展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社会修理厂和配件工厂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维修需求的时候,强行垄断显然已不合时宜,呼唤打破垄断。

主机厂便捷的客户教育手段,造成整个社会没有给予汽车后市场品牌很好发展空间。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后市场品牌将得到蓬勃发展,在渠道商层面,假货将逐步降低比率,最后成为很小的范围。

3)在汽车工业发展初期,很多零部件企业没有技术核心(被垄断),没有资本积累(国情),只能靠逆向开发(shanzhai),这是落后国家工业发展的通路。包括德国制造,现在是质量好的代名词,其实在100年以前,英国为了区分质量不好的德国产品,叫他们打上德国制造,只不过德国人奋发图强,每天进步一点点,终究成为高品质代名词。另外,台湾兄弟,当初也是靠给日美代工,利润实在太薄,也就偷偷的生产一些假货(其实就是几个环节不一样,质量都没问题)以便赚取企业发展的资金。

整个汽车产业需要共同搭建一个销售通路,让质量好的产品能赚取合理的利润,让企业得以发展,持续创新。不要再盲目的为了私利,刻意歪曲事实,汽车零部件,关键是区分质量合格与否,符合装车性能。共同梳理出行业标准,给汽车后市场划一条红线。经过认证的可以销售,没有认证过的产品,坚决打压。第三方认证保证公平性)。

也在此呼吁,汽车主机厂的售后培训人员,不要为了企业私利,昧着良心说除了4s站以外产品都是假冒伪劣产品了,行业有希望我们才有希望。目前95%零件在国内都能生产,给这些企业成长空间,才是汽车行业的希望。

大家共同维护,相互监督,让好的企业更好。大家都有合理利润了,就不会去铤而走险了。

2、对于汽车后市场服务企业,建立完整的可追溯体系,进销存盘,全部用系统管理。现在系统工具越来越智能化、傻瓜化。便捷的交易系统,随时可接受监管。每个区块自发成立质量监管部门,轮流检查。对于检查人员每个公司给予特别出入证,对于检查车给予特别通行证。同时避免打假腐败,轮流换岗,全程摄像头追踪记录。

建立神秘顾客拜访制度,让违法意愿降到最低,形成良好的风气。

3、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建立黑名单公示体系。对于恶意违反的从业人员,纳入个人征信体系。同时没收违法所得,让其一夜回到解放前。

只有提高违法成本,大家才会遵守游戏规则。因为他承受不起,只好按规则办事。

不管如何,能好好汽配行业合理经营者活的下来,活的更好。相信我们,一定能让车主买到安心的配件。

相关文章

购车热线
咨询港口直销价购车方案